李大钊出身農家,父母早逝,吃百母奶長大,天生聰穎,好讀書,是樸素的農家子弟。執着探索中國的出路,成爲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之一,也是一位曆史偉人。
李大钊在天津讀書期間就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參加了辛亥革命,也目睹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欺淩,他研究各種政治學說,力圖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良方。後到日本求學,結識了陳獨秀、章士钊等革命者,回北京辦一起創辦雜志新青年,發表青春中國等文章影響很大,是新文化運動的推動者,五四運動的組織者。
俄國10月革命後,積極全面系統地介紹俄國革命經驗和馬克思主義學說,并在國際共産主義幫助下建立了中國共産黨,李大钊負責北方工作,組織工人運動,又幫助蘇共與孫中山聯系,促使孫中山實行偉大的改變,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李大钊推動曆史進展,是卓越的革命家、文學家,宣傳者、組織者。李大钊人品高尚,心地善良,無私無畏,樂于助人。卻在白色恐怖中被軍閥張作霖殺害令人痛惜。軍閥對李大钊進行了嚴刑拷打,而李大钊沒有吐漏一點黨的機密,但承認自己信仰共産主義。
李大钊的一生用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來形容的确不爲過。李大钊就義時年僅三十八歲,臨刑前從容不苟,永遠值得我們紀念。
拓展資料:
辛亥革命失敗後,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長期停滞不前,中國陷入了無休無止的新舊軍閥混戰中,國家更加的動蕩不安。1917年,俄國在列甯領導下發動了“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穩固的社會主義政權。
值此十字路口,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不禁要問:中國的出路和未來究竟在何方?在此背景下,“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就成爲了一段傳奇和佳話。
李大钊(1889年10月——1927年4月),字守常,河北省樂亭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和旗幟型人物,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産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創始人。
作爲中國共産主義理論和運動的先驅者,李大钊是最早喊出共産主義口号和最早提出創建中國共産黨之人。據近現代著名思想家和理論家郭湛波在他的代表作《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中記載:
李先生是研究曆史最有成就的人,也是唯物史觀的最先倡導者。今日,中國辯證法、唯物論、唯物史觀的思潮這樣澎湃,可說都是李先生“立其基,導其先河。”
十月革命後,李大钊最早認清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最先倡導唯物主義曆史觀和革命論,爲中國共産黨的創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與理論準備。
李大钊出生于河北樂亭縣的大黑坨村,還不足一歲時就父母雙亡了,是祖父把他撫養成人。幸虧,家境還算是殷實,他自小就得到了系統的封建教育和傳統禮制的熏陶。
1912年12月,李大钊在天津的北洋法政學校學習期間,接受了陳翼龍等人的思想感召加入中國社會黨,初步接觸了早期的共産主義思潮。之後,他東渡日本進入早稻田大學就讀,進一步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說。
1916年初,李大钊在東京學習期間奮筆疾書,寫下了奠定他在新文化運動中曆史地位的論述《青春》和《民彜與政治》。
歸國後,李大钊積極倡導并且投身于新文化運動,成爲了最早的一批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張勳複辟後,他被迫避居上海數個月時間,思想一度苦悶到了極點,開始在思想領域取得了重大轉變。
1917年“十月革命”後,列甯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建立起了全世界第一個統一的、穩固的社會主義政權。此後,李大钊備受鼓舞,連續發表了《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和《庶民的勝利》等文章,熱情洋溢地讴歌了十月革命,鼓勵廣大青年積極投身。
在《庶民的勝利》中,李大钊暢談第一次世界大戰,旗幟鮮明地指出:
俄國革命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
1918年,在開展紀念馬克思誕辰100周年的系列活動中,李大钊更是極力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推廣。期間,他與陳獨秀等進步人士一起創辦了《每周評論》,還在《晨報》的副刊開辟了“自由”和“譯叢”等專欄,廣泛宣傳相關的學說。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的無産階級第一次作爲一股政治力量登上了曆史的舞台,也正式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而李大钊進一步推進了這股社會潮流,發表了長篇論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更進一步明确地、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辯證觀點、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幾大闆塊。
不少的愛國志士和進步青年都是通過學習《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才抱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就連同爲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甚至被譽爲“五四運動總司令”的陳獨秀,也是深受李大钊的感召和影響才堅定了自己的理論方向,與他南北呼應形成“南陳北李”之勢。
1919年6月,陳獨秀開始秘密刊印《北京市民宣言》,極力宣傳共産主義的革命主張和理想,不幸被北洋政府逮捕。之後,李大钊呼籲和組織了各界愛國人士紛紛施救,以聯名和抗議的方式成功實現了營救。
陳獨秀被保釋出獄後,應邀到武漢進行學術演講,自此秘密離開了北京南下。先赴上海停留後,他抵達了武漢參加文華大學的一系列活動,發表了“社會改造方法與信仰”的公開演講。
爲了躲避北洋政府的繼續逮捕,陳獨秀轉而定居于上海。
感受到了中國越來越濃厚的進步思潮,共産國際特意派人前來接洽。據中共早期領導人彭述之在《彭述之回憶錄》記載:
長期公認的說法是,共産國際在1920年初派了一名代表魏金斯基來中國聯絡中共的建黨事宜。他先到北京見了李大钊,後到上海去見了陳獨秀。
到了1920年5月,經過充分的讨論和協商後,陳獨秀和李大钊決定在上海發起建黨,共同起草了簡單的黨綱,準備正式創建中國共産黨。
1921年6月,共産國際的代表馬林來到中國,議定了召開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相關事宜。
不過,當時陳獨秀在廣東擔任教育委員會長兼廣東大學的校長,正争取一筆款項用以修建校舍,怕自己走後無法推進和落實,因而指派陳公博出席中共的一大;而身爲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和教授的李大钊,需要繼續領導已經持續了幾個月的“索薪鬥争”,因而推選張國焘和劉仁靜代表北京支部前往上海參加中共的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終于在上海召開。盡管,陳獨秀和李大钊都沒能親臨出席,但陳獨秀仍然被選舉爲黨的首任總書記,李大钊也被選舉爲黨的主要領導人。
中國共産黨成立後,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了光明和希望,承擔起了領導中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曆史使命。在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工農”新三民主義的促進下,國共兩黨終于實現了第一次合作,發起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直接威脅到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爲此,北洋政府多次下令通緝身處北方的李大钊。而爲了保存革命實力,他隻能帶領國共兩黨的北方機關遷入了東交民巷蘇聯大使館旁邊的舊俄兵營内,秘密轉入地下進行工作。
奉系張作霖率軍入關占領北京後,對共産黨人的打壓更加嚴重。1927年4月,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獄,受盡了奉系軍閥的嚴刑拷打而堅貞不屈,慘遭張作霖的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走完了自己璀璨的人生。
素材灣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視頻等各種資源素材
你可能感興趣的資源:
原文鏈接:https://www.wkfco.com/zatan/647.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