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杜牧的一首經典詩作,可謂是家喻戶曉,千百年來廣爲傳頌。這首小詩主要描寫了詩人杜牧在清明春雨中的所見所感。短短二十八個字,便将清明時節的自然現象和人物凄迷紛亂的心境描繪的淋漓盡緻。全詩語言通俗易懂,宛如天成,沒有一點造作的痕迹。 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描寫了清明時節自古以來的自然現象。清明,雖然處于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但也氣候變化最爲明顯的時節,往往會伴随着風雨。早在梁代,就有記載:清明前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如果是在清明當天下雨,便叫做“潑火雨”。杜牧在詩中遇到的雨,正是“潑火雨”。 杜牧以“紛紛”二個字來形容清明時的雨,可以說是形象又絕妙。如果把“紛紛”二個字拿來形容下雪的話,你肯定會想到那應該是下的大雪,畢竟大雪紛紛揚揚嘛。而用來形容下雨的話,那麽便是細雨紛紛,是“天街小雨潤如酥”那樣的細雨。可以說“紛紛”兩個字體現了春雨的意境之絕妙。 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則表達了行人凄迷紛亂的心境。清明節,對于古人和對于我們來說,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對于古人來說,清明節是個大節日,要麽家人團聚,要麽遊玩觀賞,要麽上墳掃墓。 而對于杜牧這樣感情豐富的詩人來說,可以說是思緒萬千,加上如果碰上自己一個孤身行路,觸景傷懷,加上細雨紛紛,便會平白更添一層愁緒。難怪杜牧會用“斷魂”二字來表達心境,要知道“斷魂”在詩詞裏可是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 詩的前兩句杜牧爲我們描寫了行人在清明時節冒雨趕路的情景,自然而然引出了下面那句“借問酒家何處有”。尋找一個小酒店,可以歇歇腳,避避雨,還可以小飲幾杯,解解春寒,最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散散心頭萌發的愁緒。因此,這句向人問路,就顯得極爲合理和貼切生活。 最後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給出了答案,更凸顯了杜牧高超的藝術表達手法。一般表達人問路時,對方的回答都是有“聲音”的,而詩人這裏的一“指”,不但讓我們看到了“畫面”,還隐藏了背後答話的“聲音”。可見杜牧手法簡潔明了和高超。也讓讀者聯想到,在那個美麗的杏花村,一定有一家酒店在等候雨中行路的人。 綜合來看,杜牧的這首小詩,是我國古典詩歌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無論何時讓人讀起來,都覺得餘韻邈然,耐人尋味。或許,這就是古典詩歌最大的魅力吧!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素材灣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視頻等各種資源素材
你可能感興趣的資源:
原文鏈接:https://www.wkfco.com/zatan/5673.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