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设立陪都的原因很多,从西周开始确立的陪都制度主要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
西周都城在关中的镐京,周武王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地的控制和防止商朝残余的复辟,因而在洛阳首建陪都。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等,无不模仿周朝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不只两京。
历代陪都的设置,大体情况如下:
政治原因
作为首都的职能补充:首都不在全国的地理中心而偏于边地,不利于统治者管辖全境,故有必要在位置适中的地方设置陪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如西周的雒邑、明朝初年的北京开封府。周武王克殷商以后,为了镇抚东方,并便于统治全国,于是决定亲自选址,拟在伊洛之间,经营新都,武王去世后,周公摄政,发生了武庚勾结管、蔡反叛西周的事情,经过了三年的征战,方才平息,周公为了强化对殷商残余势力的控制,把他们集中迁到洛邑,严加管制,并驻守重兵于此,以资防范,成王即位以后,“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从而完成洛邑的建设。
政权兴起于边疆,原先建都也在边疆,后来政权强大,入主中原,为了便于控制全境而迁都内地,同时将原来的首都改为陪都。这种情况以非汉族政权居多,如金朝的上京会宁府、清朝的盛京奉天府。上京会宁府初为会宁州,金太宗以建都于此而升为府。府治上京城(今哈尔滨市阿城区市区南2公里白城)。《大金国志》载,“国初无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国相寨、太子庄。后升皇帝寨曰会宁府,建为上京”。城近“按出虎水”(今阿什河)。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定都于此。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完颜亮宣布燕京为首都,命名为中都大兴府。金朝的都城从会宁府迁至燕京。会宁府作为金的都城,历时三十八年(1115年–1153年),完成了首都的职能,此后成为金朝的陪都。
兴起之地(或出生地、祖籍):常被称为“龙兴之地”,为了突出其地位以显示与其他地区不同因而设置陪都。如武周和唐朝的北都并州、明朝的中都凤阳府。
隋朝末年,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趁势起兵造反,,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李渊乘隙进取关中并称帝建立唐朝,唐朝建立后,以龙兴之地太原为北都,李白:“天王三京,北都其一”。
在近代的国外陪都中,因为政治原因设置多都的情况比较常见,最常见的,是将行政和立法、或法定首都和政府所在地拆分,前者如荷兰(政府在海牙,王室在阿姆斯特丹)、智利(行政机关在圣地亚哥,国会在瓦尔帕莱索)、玻利维亚(法定首都在苏克雷,政府和议会在拉巴斯)、贝宁(法定首都在波多诺伏,政府和议会在科托努)、马来西亚(法定首都和国会在吉隆坡,政府和法院在布城)、尼日利亚(阿布贾为行政首都,拉各斯为司法首都)、斯威士兰(姆巴巴内为行政首都,洛班巴为王宫和议会所在地)等。
经济原因
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都城别为全国政治军事的中心,但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在接近经济文化中心且交通便利的地方营建陪都,如隋唐朝洛阳便是由于当时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
素材湾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视频等各种资源素材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源:
原文链接:https://www.wkfco.com/zatan/3491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