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率军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军后,瓦剌开始接受明朝的称号,与明朝保持着臣属关系。但瓦剌军仍然比蒙古族内诸部强大,他们经常发动战争,兼并弱小部落。到明正统年间,瓦剌的势力空前强大,控制了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抵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成为继元而起的一个最大的蒙古政权,严重威胁着明朝的北部安全。
瓦剌是当时蒙古三部之一,另外两部是鞑靼和兀良哈。明正统年间,瓦剌逐渐强盛,多次侵犯明朝北方边塞;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借口明廷侮辱贡使、削减马价、拒绝联姻,率四路大军南下,统率所部大举进犯明朝边境,前锋直指大同。太监王振怂恿明英宗朱祁镇率二十万大军七月十六日冒险亲征;明朝大军刚到山西大同,前线即传来各路明军溃败的消息,王振不敢进军,便令大军撤退。退至土木堡时,瓦剌军追来,明军溃败,王振及众多将领死于乱军之中,明英宗被俘,这就是土木堡之变。也先乘明军主力溃散、京师空虚,率军南进,企图攻占明朝都城北京。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被俘的明朝英宗皇帝,由今河北的新保安、宣化和山西的大同出塞休整。九月在与英宗皇帝一起被俘的明太监喜宁的唆使下,欲以送还英宗为名,趁势进取北京。
咪咪,古老的回族民间乐器。
被称为春天的短笛的咪咪,是过去回族男子传情达意,抒怀解忧的随身乐器。它用两根约五寸长,小指般粗细的竹子管做成,类似于竖吹的排箫。这种乐器由于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演奏风格别具一格等特点,历史上在青海门源县的回族男人中一度广为流传。作为一种男性们经常使用的乐器,它与回族女性钟爱的乐器口弦相媲美,丰富了回族群众的生活。
咪咪的制作工艺有两种。竹管咪咪和铜管咪咪。竹管咪咪是选择光滑的竹子,用铁扦子在两支竹管上均匀地分别烫上四个、五个或六个洞眼,然后用丝线并排扎在一起,再装饰性地吊上个流苏穗子,最后将红柳枝皮或毛儿刺皮做成两个像唢呐哨片那样的芯子放进竹管,就可以噙在嘴里吹奏,用手指按住竹管上面平行的两个小孔,随着指法的变换,吹奏出各种迭宕起伏的音符,便组成了一首徐疾自由,柔和婉转的曲调。
高高的祁连山,滔滔的浩门河,铸就了门源回回人坚毅、勤劳、纯朴、坦荡,苦了时吼“花儿”,舒心了唱小曲的性格。咪咪就是在这种民族气质和自然条件下应远而生的易做便携、别具一格的民间小乐器。咪咪音调的特点是:明快、柔慢、风趣、浪漫。时而象铜铃鸣叫圆润细赋,进而似叮咚小溪流淌清脆鲜明,远远听来如“呖呖莺声花外转,涓涓清泉石上流。”
咪咪以中合之音为主,它虽不能奏出特高特低的音符,但凡欢快的或是忧伤的调子它都可以优美地表达。它特别适宜于“花儿”和宴席曲的吹奏。把这两种音乐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可以说咪咪是“花儿”宴席曲最理想的伴奏乐器。它们的结合使各自的民族地域特色更加浓郁。
素材湾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视频等各种资源素材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源:
原文链接:https://www.wkfco.com/zatan/3475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