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區),後遷居無錫(今屬江蘇省)。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生平卷入牛李黨争,爲李黨重要人物。下面吾愛文史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出身趙郡李氏南祖。六歲喪父,随母遷無錫(今江蘇無錫)。唐元和元年(806年),進士及第,補國子助教,曆任江、滁、壽、汴等州刺史及宣武軍節度使、宋亳汴穎觀察使,入朝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擢尚書右仆射,改門下侍郎,封趙國公,爲相四年。出爲淮南節度使。唐會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揚州,追贈太尉,谥号“文肅”。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爲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參與者。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憫農二首》,流傳甚廣,千古傳誦,被譽爲憫農詩人。《全唐詩》錄其《追昔遊詩》三卷、《雜詩》一卷,今編爲四卷。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李紳曆經宦海沉浮,中唐時期的“牛李黨争”幾乎伴随他一生的政治生活。雖最後得居宰相之尊,但李紳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學創作,他是在中國文學史上産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之一。
李紳的詩歌創作,以貶谪端州爲分界線,大緻可分爲兩個時期。前期在儒家“濟世”“利物”思想影響下,抱着強烈的政治熱情,在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精神的同時,積極向民間學習,詩歌關注社會,反映現實,規諷時事,政治功利性很強,因而形式相對簡單,語言亦通俗易懂,表現出通俗淺切的風格特征;後期随着社會政治形勢的改變,以及個人宦海沉浮的不定關注的對象由外向轉爲内斂,重在抒發一己之私,表現個人情感,與之相适應,詩歌形式也多樣,且講究藝術手法的運用,意境深晦,重視煉字鍛句,表現出典雅繁豔的風格特征。
李紳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是唐代第一個有意識地以“新題樂府”爲标榜和傳統的古題樂府區别開來的詩人。他曾一氣寫出《新題樂府》二十首。元稹和了十二首,即《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序中說:“予友李公垂,贶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爲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白居易本着這個精神,寫詩五十首,改名《新樂府》。元稹李紳的二十首新題樂府已失傳。他的《憫農二首》,鑄爲格言,傳誦不衰,雖未被郭茂倩收入《樂府詩集》的“新樂府辭”中,其實是地道的新樂府,是新樂府運動中的傑作。
李紳“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鋒,對唐代長篇叙事詩的發展也有貢獻”(吳庚舜等主編《唐代文學史》)。中唐是文學史上叙事詩較爲發達的時期,李紳是當時重要的詩人,與元稹、白居易等爲叙事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李紳長篇叙事詩的成就與影響僅次于元白。李紳《莺莺歌》《悲善才》等叙事詩,與元稹的《會真詩》《夢遊春》《連昌宮詞》、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一樣,是中唐時期長篇叙事詩中的代表作品。《莺莺歌》與元稹的傳奇小說《莺莺傳》相關聯。作品以長詩鋪排故事,不僅有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人物描寫也十分細緻傳神,是後來《西廂記》的創作依據之一。
李紳六十七歲時自編其詩集爲《追昔遊詩》,用各種體裁追叙平生的遭遇和遊曆,抒發懷舊之情與盛衰之感,其中有很多是回憶當年漫遊各地的寫景之作。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藝術性。
李紳散文比較著名的有《寒松賦》。這是一篇詠物抒情的小賦。作者身處逆境,一方面發洩怨憤,決心“驅雷擊電除奸邪”,另方面也表明要砥砺志節,像寒松那樣披風雨,傲霜雪,抗嚴寒,亭亭聳立,不改變其忠貞本性。作者對生于幽澗的松樹“負棟梁兮時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的遭遇深感憤懑,看似句句寫松,實則處處喻人。全賦篇幅短小,但也摹仿漢賦形式,文末有總括全篇要旨的“亂曰”。賦文中,多用骈俪句,但不都是四六句式,而富于變化。語言通俗平淡,極少使用典故。可謂一代絕賦。
素材灣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視頻等各種資源素材
你可能感興趣的資源:
原文鏈接:https://www.wkfco.com/zatan/34601.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