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甚至向老詩人吐露了自己對一位叫林徽因的北京姑娘的暗戀。以至泰戈爾見到林徽因本人後,都忍不住想扮演神話裏的月老,替心有靈犀的一對青年男女牽起紅線。泰戈爾倚老賣老,很仗義地替志摩去做徽因的“思想工作”,可惜一番好心最終并未促成好事:少女的情懷像深潭般矜持,沒有答應。
詩人徐志摩:“求婚不如求不成”
海甯是詩人徐志摩的故鄉。一九二三年九月二十八日,農曆八月十八,海甯人祭奠潮神伍子胥的日子,徐志摩邀約了胡适、陶行知、朱經農、馬君武、汪精衛等一班名流來海甯觀潮。衆人在斜橋下火車,上了志摩早已租好的水網船,走十幾公裏水路,投奔觀潮勝地鹽官鎮。他們一邊欣賞兩岸的江南水鄉風光,一邊還吃了一頓飯,是富有地域特色的船菜。這桌船菜的菜譜,在誰的回憶錄中被記載下來:小白菜芋艿,鮮菱豆腐,清炒蝦仁,粉皮鲫魚,雪菜豆闆泥,水晶蹄膀,芙蓉蛋湯……據說吃得胡适他們贊不絕口。
食物再好,留給人的記憶終究是短暫的,更令人難忘的則是就餐時的氛圍乃至談笑。有人先問經農:“什麽事這樣得意?”精衛說:“結婚吧!您得請我們吃喜酒。”行知說:“比結婚還好。”精衛說:“那麽是生兒子了。”徐志摩說:“生兒子不如結婚,結婚不如訂婚,訂婚不如求婚,求婚不如求不成。”精衛所猜,是一般人之心理,徐志摩所說,則體現了詩人的“另類”态度。
陶行知根據這次“船宴”的笑談寫了一篇《精衛與志摩的喜事觀》,發表在《申報·自由談》上,有所感歎:失了戀才寫得出好詩來,歌德失掉夏綠蒂而《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卻占據了普天下青年們的心靈,徐志摩知道這個道理卻不能終身奉行:小曼答了一聲Yes之後,詩神便向徐志摩不告而别了。他當然還會做詩,隻是沒有從前的那麽好,這在愛讀詩的人們看來是何等重大的一個損失啊……
一段詩酒唱酬的文壇佳話,使海甯的美景進入我的想像,使大半個世紀前那一班興高采烈品嘗海甯船菜的各色名流,進入我的想像。他們的交談,既像醉話,又耐人尋味。我渴望在海甯大醉一場。不是醉在床上,而是醉在船上。醉在以筷子爲楫、以湯勺爲槳、以酒杯爲羅盤的船上。醉在有狀元紅、女兒紅乃至船菜供應的烏篷船上。當然,最好醉在徐志摩接待胡适、陶行知等人的那條船上,或他迎娶陸小曼的那條船上(海甯徐志摩故居曾燃亮過志摩與小曼的洞房花燭夜)……
海甯硖石幹河街中段的那棟中西合璧式小洋樓,是特意爲徐志摩與小曼結婚而建造的。徐志摩深愛此屋,稱其爲“香巢”。内有眉軒,徐志摩親熱地稱小曼爲眉并縱情譜寫《愛眉小劄》的地方。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于1924年訪華,估計留下過不少照片,刊登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大小報紙上——可我隻記住了其中的一幅。那是他4月23日抵達北京後拍攝的,畫面呈衆星捧月之勢:以白發、白胡須的老詩人爲中心,其餘人物分别是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及其父林長民……他們的身後是密集的樹叢與花盆。僅僅依靠這模糊的背景,無法确切地辨别攝于什麽地點。是故宮、西山,還是北大校園?都有可能,總之是在北京吧。
出于禮貌,還是别有深意?徐志摩站在泰戈爾左首的最邊上,中間隔着一襲旗袍、身材婀娜的林徽因,這三位詩人并肩聯袂形成的完美格局,如同老樹、鮮花與青藤,交相輝映。
素材灣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視頻等各種資源素材
你可能感興趣的資源:
原文鏈接:https://www.wkfco.com/zatan/34587.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