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月色最明夜,千裏人心共賞時。中秋節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仲秋節,而在民間一般叫做八月節的比較多。然而,中秋節到底是如何而來的呢?有人說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故事有關,那麽事實到底如何?據專家考證,在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不過,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中秋也有着悠久的源頭,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爲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爲“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爲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并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爲中秋節,并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後将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着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爲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關于中秋節的傳說
素材灣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視頻等各種資源素材
你可能感興趣的資源:
原文鏈接:https://www.wkfco.com/zatan/34475.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