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明朝的历史会十分感兴趣,其实明朝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主要体现在皇帝“特殊”,还有整个内阁体系特殊。明朝皇帝都是出了名的“个性十足”,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荒唐事。到了明朝后期,党派之争是愈演愈烈,而且当时还出现了一种很畸形的现象,你明知对方有做过触犯律法的事,但在举报他时,却要用捏造的方式进行说明。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不正常的情况,其实和皇帝有着很大关系。
1、王阳明的“成功学”
人们总喜欢把王阳明与成功学绑定在一起,让这个离我们好几百年的古人一直都散发着活力。
因为古今历来都是如此,人们对于成功的渴望都是一样的,这一点我们并不比古人恶劣多少,尤其是对于王阳明时代的人来说,人们追逐名利,已经到了完全无可救药的地步,迷失了自我。
很多人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本质上就是想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很多时候事与愿违,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没法挽救明朝官场的黑暗和倾轧。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非常著名的理论,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有一种解释是,你了解的道理和你做的应该是保持一致的。
王阳明提出这个知行合一,在当时很有针砭时弊的意思,因为王阳明发现,在明朝大部分为了考试做官,都只是拼命的读书科举,而对于书里的知识,却完全不在乎,甚至是行为和学的那些东西恰恰相反。
这是个很普通的解释,但越是简单的事情,越是容易被人忽略,知行合一只不过是让你按照你知道的去做,但就这一点明代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在明代官场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2、杨继盛弹劾严嵩
明朝的官场,从朱元璋时代的严刑峻法大肆株连开始,就一直呈现出比较畸形的状态,而这种畸形在嘉靖朝达到了巅峰。
嘉靖皇帝因为是从旁支继承的大统,加上本人又聪明自负,从杨廷和罢官之后,围绕在嘉靖身边的大臣,基本上都没有纯正的君子了。
倒不是说嘉靖身边都是小人,而是说大家为了自保,围绕在嘉靖身边的内阁,基本上都是一群人精,一群跟嘉靖斗智斗勇的人精。
他们作为内阁,作为掌握了国家命脉的大臣,核心目的并不是为了国家着想,而是把主要心思都放在了内部斗争上面,为了取得他们心中的正义和胜利,完全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最著名的事情就是杨继盛弹劾严嵩的《请诛贼臣疏》,历数其“五奸十大罪”,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讨严檄文,杨继盛不畏强权,也堪称忠臣之典范。
这份奏疏,列举了严嵩的种种罪行,但最终杨继盛被关进了大牢,受尽折磨依然绝不屈服,最终被定为逆案,斩首示众。
这是历史上骂严嵩骂得最狠的,整死杨继盛的事,也是严嵩作为奸臣的铁证,然而这件事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3、知行合一
这不是为严嵩翻案,严嵩绝不是什么好人,但杨继盛所写的这五奸十大罪,看似义正言辞,基本上都是胡编乱造的。
当年编修《明史》,准备把严嵩列入奸臣传,就引发过很大的争议,但是李绂单挑明史馆群聊,明言说这五奸十大罪全都是污蔑的,现代学者苏均炜就曾逐条分析过对严嵩的这些职责,完全都是不实之词。
这是要为严嵩翻案吗,当然不是,这是明朝官场一种奇怪的现象。你明知道对方是坏蛋,当你想要搞垮对方的时候,你说出来的对方做的坏事,却都是信口雌黄。
这种事儿,如果对于严嵩这种当了14年首辅的人,可能多少有些无奈,因为严嵩作为首辅,很多事就算不是他做的,他也要负上责任。
但如果是对于其他普通的官僚,当你心中认定了这个人是个坏蛋之后,你就会以正义之名,对这个官员进行各种完全捏造的攻击和弹劾,这种事发展到最后,就是明朝后期无休止的党争,无休止的相互攻击和吵架,完全让朝堂无法正常运转。
王阳明说得很简单,知行合一,你认为某人是坏人,你就据实陈述就行了,但是明朝奇特的环境,导致了无法据实陈述,于是就出现了各种以夸张和编造为基础的,各种弹劾奏章满天飞,朝堂上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奸佞小人。
自己为了正义,适当用一点手段,那也是可以的,当每个人都这么想的时候,当大家抱团取暖,去为了实现自己的正义,而攻击对方成员的时候,这种弹劾就变成了完全毫无底线的攻击和造假。
这就是明朝官场演化的必然结果,你为了正义从而用了非正常的手段来实现他,这个口子一旦开了,那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王阳明看到了这一点,只可惜学他的人很多,当但大家都是奔着功名利禄来的,奔着成功去的,完全忘记了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初心。
素材湾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视频等各种资源素材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源:
原文链接:https://www.wkfco.com/zatan/3445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