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有很多,就三國時期而言,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就有五件,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三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五大戰役。
赤壁之戰
雙方兵力:曹操:20多萬;周瑜:5萬。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争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爲著名的一場。它也是曆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标志着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内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借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将。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合肥之戰
雙方兵力:張遼:七千;東吳軍隊:10萬。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爲目标的争奪戰。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爲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爲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不過數次也未有勝負。
合肥之戰,可謂張遼巅峰之戰。這一戰,張遼不僅功勞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盡緻的發揮,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無一不得到充分展現。
夷陵之戰
雙方兵力:陸遜:5萬;蜀漢軍隊:數十萬。
夷陵之戰,又稱彜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古代戰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将關羽報仇爲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于正确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于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爲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至于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将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裏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采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于陷入被動,導緻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将”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兖州之戰
雙方兵力:曹操:數萬;黃巾軍:30萬。
素材灣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視頻等各種資源素材
你可能感興趣的資源:
原文鏈接:https://www.wkfco.com/zatan/33818.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