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孫中山仙鶴而去的時候,國民黨内部有三大巨頭,左派親共的廖仲恺,右派反共的胡漢民、以及中間愛的汪精衛。
三人中,廖仲恺和胡漢民的資曆最深,然而鹬蚌相争,漁翁得利,最後汪精衛成爲國民黨一把手。然而,随着廖仲恺的被刺殺,胡漢民被驅逐國境,才讓汪精衛一枝獨大,獨掌國民黨大權,直到後來蔣介石的介入。
廖仲恺的觀點非常明确,共産黨要聯俄,聯共,那麽,如果廖仲恺不被暗殺,那麽是不是就意味着以後不會發生國民黨反共的事情發生了?
廖仲恺其人
仲恺(1877—1925),漢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廣東省歸善縣陳江鎮鴨仔埗鄉窯前村(現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仲恺高新區陳江街道辦幸福村)人,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國舊金山。
1893年,父親廖竹賓在舊金山病故後,随母親回到廣州,投奔時任清政府招商局總辦的叔父廖志崗。中日甲午戰争後傾心西學。1896年就讀于香港皇仁書院。1897年,在叔父的安排下,他與香港地産商何戴的九女兒、同爲國民黨左派的何香凝在廣州結婚。
1903年9月,廖仲恺與何香凝在日本東京結識了孫中山,被他偉大的氣魄、堅定的革命信念深深打動,向孫中山表示“想參加革命工作,願效微力”。廖仲恺、何香凝二人遵照孫中山指示, 在日本“物識有志學生,結爲團體,以任國事”。此後,夫婦二人便追随孫中山,踏上了艱辛的民主革命之路,也與孫中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1905年廖仲恺、何香凝夫婦協助孫中山建立了同盟會,并先後入會。廖仲恺擔任同盟會總部的副會計長和外務部幹事、外務部副部長,而作爲同盟會的首位女會員,何香凝擔負了革命黨人的聯絡和勤務工作。夫婦二人在東京的家,也成爲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聯絡站和聚會場所。
中央黨部門前被暗殺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仍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三大政策。密切地同共産黨人合作,支持工農革命運動,推動了國民革命發展。但他所做的這一切無疑對國民黨右派、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是極端要不得的。因此,中外反動勢力都視廖仲恺爲眼中釘,欲置之于死地。
進入8月,滿城風雨,流傳着國民黨右派要殺害廖仲恺的消息,一霎時間陰雲四起,壓力日增。
在1925年8月18日國民政府的一次會議上,坐在廖仲恺身旁的汪精衛給他寫了一張條子,告訴他有人将對他不利,他當即表示:“爲黨爲國而犧牲,是革命家的夙願,何事顧忌!”1925年8月19日,又有人以确切消息報告他,廖仲恺慨然道:“際此黨國多難之秋,個人生死早置之度外,所終日不能忘懷者,爲罷工運動及統一廣東運動兩問題尚未解決!”這一天,他又爲給黃埔軍校等籌集經費工作到深夜,很晚才回到家中。
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攜夫人何香凝乘車前往黨部開會, 不想竟在戒備森嚴的國民黨中央黨部(惠州會館,廣州市越秀南路89号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立有紀念碑)門前慘遭殺害。
兇手到底是誰?
素材灣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視頻等各種資源素材
你可能感興趣的資源:
原文鏈接:https://www.wkfco.com/zatan/33651.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