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将關羽死後谥号是“壯繆侯”,依據周公制谥法,“繆”屬于惡谥,“名與實爽”,意思是名望與實際能力不相符。一方面,關羽在當時的名氣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他自視甚高卻身死人手,讓蜀國損一員名将,又丢失一處戰略要地——荊州,這對于蜀漢絕對是緻命的打擊。所以說他名不副實似乎也情有可原。但真的是這樣嗎?
關羽畢竟是有功的,後主劉禅等一班朝臣竟然明目張膽地給他這樣一個具有諷刺性的谥号,又是什麽原因呢?這不就等于全盤否定關羽一生的功勞了嗎?
實際上,這個谥号并不中肯,有些偏激了些。關羽沒有活到劉備稱帝,官職直到前将軍、漢壽亭侯,但他從偏将軍到蕩寇将軍,再到前将軍,中間受漢帝封爲漢壽亭侯,卻始終是當時劉備集團中武将地位最高的一位,可見關羽在蜀漢的地位,死後得到一個近乎惡谥的封号顯然是不公的,幸好繆的前面還有一個“壯”字,意爲勇武。因此有人認爲這是後主等人故意諷刺關羽剛而自矜卻名不副實而故意給他加個惡谥。但我覺得後主對于這樣一個對蜀漢建有汗馬功勞的人不至于會如此刻薄的。
首先看關羽對蜀漢的忠義。
關羽被曹操所“禽”,這裏的“禽”通“擒”,但絕對不能簡單理解爲現代文中的“擒拿”,《三國志》記載關羽受曹操大恩,常常歎道沒有機會報答,而關羽在萬軍之中斬殺顔良,爲曹操立了大功,曹操因此害怕關羽立功之後就會離他而去,因此常常躲避關羽。
試問,如果關羽是被曹操所擒,怎麽可能立功之後想走就走,因此此處的“擒”應當理解爲“得到”更爲合适,而“得到”的大緻過程可能與《三國演義》中“約三事”差不多,關羽肯定與曹操有過約定,能保證他可以在必要時離開曹營。而曹操肯定以爲自己有能力籠絡關羽,但關羽還是“千裏走單騎”(我覺得是否過五關斬六将不重要,重要的是千裏走單騎的決心,前者是虛構增加了傳奇性,後者是曆史才表現了關羽的品性),重新投奔劉備。
後來的關羽部将廖化被吳所擒,又曆經千辛萬苦重歸蜀漢,可能也是受關羽的忠義感染,但廖化在吳是被囚禁,隻得裝瘋賣傻,而關羽在曹營是始終被禮遇的,再則,廖化在吳時,當時的吳國并不比蜀國強大,而關羽在曹營時,曹操和劉備的差距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不管怎麽說,關羽棄曹歸劉都是很偉大的,充分彰顯了關羽的忠。
再看關羽的勇武,主要從三處可以說明。
第一直接說明是策馬刺顔良于萬軍之中,在三國史上萬軍之中斬上将首級僅有兩例(另一例是黃忠定軍山斬殺夏侯淵),其他像華雄、文醜都是被群毆而死,并不是被那位大将刺死!
第二間接說明是關羽死後劉備伐吳時,魏國群臣都說“蜀小國爾,名将唯羽”,意思是蜀國隻有關羽可算的上是名将,這句話簡直折煞了張飛、馬超等,可見關羽在蜀國的地位。
第三是陳壽說的,“飛世之虎将,亞于關羽”,這句話先給張飛帶個高帽子,再說他不如關羽,依照陳壽的特點,如果不是十拿九穩,是不會明确說張飛不如關羽。
所以說關羽絕對是個忠勇雙全的人。再則關羽雖失荊州但甯死不降也是百官楷模,後主怎會在他死後再非議他?因此說是後主劉禅有意給關羽加惡谥似乎不太可能!
然後我們就不得不提的谥号規則了。
素材灣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視頻等各種資源素材
你可能感興趣的資源:
原文鏈接:https://www.wkfco.com/zatan/32951.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