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劉備稱帝後對東吳發動的第一場重大戰役,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面吾愛文史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於是張昭爲師傅,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疇入爲腹心,出作股肱;甘甯、淩統、程普、賀齊、朱桓、朱然之徒奮其威;風雅則諸葛瑾、張承、步骘以聲名光國……奉使則趙咨、沈珩以敏達延譽——陸機《辯亡論》
陸遜之孫陸機的《辯亡論》也算是千古名篇了,其中深入分析了吳國滅亡的原因。張昭、周瑜、甘甯等人大家自是非常熟悉,趙咨、沈珩(heng)是誰,陸機爲何稱贊他們作爲使者做到了“以敏達延譽”?因爲在孫權忽悠曹丕時,他倆出色的完成使命,讓曹丕“吃了癟”!
孫權稱臣曹丕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樊威震華夏,孫權在呂蒙的建議下,背盟偷襲荊州殺害關羽,與此同時孫權和曹操“勾勾搭搭”修複關系。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同年曹丕篡漢稱帝。孫權知道劉備肯定會報複自己,爲了避免腹背受敵,同時拉個墊背的,毅然決然的做出了向曹丕稱臣的決定。
孫權雖然軍事水平一般,但是政治、外交手段絕對是一流水準。他成功的忽悠住了曹丕,當時劉晔勸曹丕趁劉備伐吳之際出兵滅了吳國,曹丕不但不聽,反而還冊封孫權爲大魏吳王,加九賜。而當陸遜在夷陵大敗劉備之後,孫權和曹丕反目,可謂是徹徹底底的“戲耍”了曹丕,在這個過程中東吳的兩位外交官趙咨和沈珩表現出色。
趙咨機辯捷對
趙咨,字德度,南陽人,博聞多識,善于辯論。受封吳王後,孫權派趙咨出使曹魏,曹丕對于孫權這個曾被自己父親稱贊生兒子就要像他一樣的同輩一直感到很有興趣,頗有點暗中較勁的意思,便問趙咨說:“吳王是什麽樣的君主?”
趙咨回答到:“吳王聰明仁智,乃雄略之主。”
曹丕問怎麽個聰明仁智,有什麽雄略?
趙咨回答:“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拔呂蒙與行陣,是其明;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據三州而虎視天下,是其雄;屈身于陛下,是其略。”趙咨這番回答着實高明,在大大誇獎了孫權一番之後,又在最後反手拍了曹丕的馬屁,令他無法出言反駁。
曹丕十分欣賞趙咨,但也不希望孫權的使節在自己面前耀武揚威,想要掙回點面子,便搬出自己的強項,問趙咨說:“吳王懂學問嗎?”曹丕的文化修養很高,他以爲自己在這方面必能勝過孫權,他用如此傲慢的方式提問是想折辱孫權。
但趙咨卻從容地回答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隻在空閑之時博覽書傳曆史,看的都是精華的部分,不像諸生一樣終日尋章摘句。“曹丕曾著《典論》,就是對文章進行評價,趙咨這話不但維護了孫權,反而有些諷刺曹丕的意味。
丢了面子的曹丕有些不爽,便帶着點威脅地問道:“吳國可以征伐嗎?”
趙咨嚴肅地回答道:“大國雖有征伐之兵,小國自有備禦之固。”
曹丕又問:“吳國害怕魏國嗎?”
趙咨回答:“吳國帶甲百萬,以江漢爲池,有什麽好怕的?”
曹丕感到歎服了,問他道:“像你這樣優秀的人在吳國有多少?”趙咨說:“特别聰明通達的,有八九十位;像我這樣的庸碌之輩,可以說是車載鬥量,數不勝數。”車載鬥量這個成語,就是出自這裏。曹丕不再自讨沒趣了,而是好好地款待了趙咨,但由于孫權不肯把孫登送到魏國,曹丕也不肯放趙咨回國。
沈珩奉使有稱
曹丕雖然沒有聽從劉晔的建議出兵,但是他也不會輕易相信孫權真心臣服自己,他堅持讓孫權長子孫登到洛陽爲質子。開始他要封孫權的兒子孫登爲萬戶侯(當面封賞),孫權以兒子年幼爲由上書推辭,但派西曹掾、吳興人沈珩(heng)入朝道謝,還獻上了江南特産。
曹丕問沈珩:“吳國是否會擔心我們進攻(吳嫌魏東向乎)?”
沈珩說:“不擔心。”
曹丕問:“爲什麽?”
沈珩說:“因爲我們相信雙方的盟誓,兩國言歸于好,所以不擔心。話又說回來,即使魏國破壞盟約,我們也早有準備”(若魏渝盟,自有預備)。
曹丕問:“據說吳的太子将要入朝,這消息是否屬實?”
沈珩說,我在吳國,既不上朝,也不參加宴會,不曾聽到這種議論。
曹丕認爲沈珩答對得體,之後又多次與他交談,一談就是半天。沈珩回答曹丕的問話,從無屈服之意。沈珩在魏國了解到了劉晔的計劃,他和趙咨最終也都順利回到了吳國,并且認爲曹魏不是可以長久結盟的對象,讓孫權做好自立的打算,趙咨還勸孫權把年号也改了。
222年夷陵之戰陸遜擊敗劉備,曹丕再次堅持要孫登入質,孫權仍然以各種理由推脫,曹丕感到被戲耍之後,惱羞成怒。親率大軍南征孫權,然而此時的孫權已經做好了準備,在長江布防迎接曹丕的大軍,最終曹丕無功而返。
孫權爲了保全江東,屈身忍辱,放下身段兒向曹丕稱臣,達到了戰略目的,西拒劉備,北防曹丕,确保了曹丕沒有南下攻擊,逃過了一次滅國的劫難。你可以不喜歡孫十萬的作派,但從政治的角度衡量,孫十萬真的很了不起!反觀曹丕,則錯過了一次最好的一統天下的機會。
素材灣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視頻等各種資源素材
你可能感興趣的資源:
原文鏈接:https://www.wkfco.com/zatan/32765.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