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獻記載,在早期,爆發最大規模的一次蟹災是在春秋,地點是吳國。鬧蟹災的那些年,人們也不是沒有吃蟹的習慣,我國早期文獻《周禮》和《汲冢周書》中就有有關吃蟹的記載。
曆史上記載的蟹災
《禮記·月令》上說,孟秋時節,陽氣弱,陰氣盛,此時“介蟲”就會出來毀壞水稻。“介蟲”據東漢鄭玄的注釋其實就是螃蟹。《禮記》是記載歲時大事的文獻,作者在書中正兒八經地提到介蟲一事,可見這事發生的概率不會太低。
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文獻記載,在早期,爆發最大規模的一次蟹災是在春秋,地點是吳國。《國語》曾記載了一次越王勾踐與宰相範蠡的對話,其中提到,今吳國稻蟹不遺種。也就是說,吳國當時正發生非常嚴重的蟹災,整個吳國糧食作物因之減産,甚至到了連明年春播的種子都留不足的地步。不過令人感到蹊跷的是,在春秋之後的幾千年類似的蟹災卻再無什麽人什麽文獻提及,按照人凡事必書的史學傳統,書上沒了文字,那蟹災也就是消失無疑了。于是問題又來了,這蟹災當年鬧得如此風風火火,怎麽突然就消失了?
最早文獻上記載的吃蟹
鬧蟹災的那些年,人們也不是沒有吃蟹的習慣,我國早期文獻《周禮》和《汲冢周書》中就有有關吃蟹的記載。
《周禮·天官·庖人》說:“疱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鮮薨之物以共王之膳,與其薦羞之物及後、世子之膳羞。”話中的“薦羞之物”根據上文提到過的鄭玄的解釋其實就是全國各地的土特産,譬如兩湖地區的魚,青州等地的蟹。《汲冢周書》則說,周成王時,海陽有蟹入貢。考青州、海陽在今渤海灣一帶,那麽照此推來,此蟹必是海蟹無疑。當年沿渤海灣各地趕趟兒地一撥撥地往朝歌送這勞什子,估摸着是當時令海鮮進貢的,這跟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在吳越湖區引發蟹災的那類蟹是兩碼事。也就是說,早期人吃的多半是海蟹,吃河、湖等淡水蟹還是稍後的事。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曆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時期,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跟現代有關的很多生活習慣逐漸形成,吃蟹就是其中一種。南北朝的著名文人畢卓曾如此描述他的人生理想:“得酒滿載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世說新語》)大意就是人生隻要有酒有蟹,夫複何求呢?可見淡水蟹在當時已經走上餐桌并成爲美味。按照現在經濟學教科書上的說法,商品化的東西,有需求就必然會有供應。過去不興辦什麽大規模養殖場,這市場上作爲商品銷售的蟹基本上都是農人從自家田裏抓來的。
淡水蟹何時開始受歡迎
唐代大詩人李白十分愛吃蟹,他曾寫詩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另一詩人韓駒也寫道:“故人書劄訪林泉,郭索相随到酒邊。來擘團臍先一笑,二螯能覆兩觥船。”
圖片來源于網絡
素材灣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視頻等各種資源素材
你可能感興趣的資源:
原文鏈接:https://www.wkfco.com/zatan/32373.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