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江山谈“儒释道”第二十七期)
阴阳思想我国古代重要思想之一,在儒家道之中皆有阐释,由此生发出的和谐思维在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由阴阳到和谐,这个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先民们各种自然观、社会观综合发展的结果。
阴阳观念萌生很早,早在《易经》之中就已经有了体现。《说文》中道,“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所以在汉语中,易有变化、变换之义。相传伏羲从天文和地理、自身和万物之间获得灵感,创作了八卦。学者们认为,最基本的两个八卦符号也就是阴阳两卦代表了男女在性别方面的区别,是远古先民生殖崇拜的反映。此时阴阳的哲学意味还没那么明显。
根据五行学说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早期人们的思维水平还只能从万物之中抽象出五行,没能从这种多样性中抽象出位于两端的对立性。后来,人们的认知逐渐深入,不仅看到了五行,还认识到损与益、剥与复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是必然的,人们脑海中的阴阳观念渐渐开始明晰。后来,古老的哲学又发展出了阴阳对偶的范畴。在许多先秦典籍中,阴与阳这两个人字多见连用,既指气的两种状态,又指两种相对立的态势或因素。古人常用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来解释地震等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说明日月盈虚和战争的变化规律。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已经将阴阳协调理论运用在中医领域了。晋侯得病,派人前去秦国求医,细诊之下,秦医认为晋侯的病是由贪恋女色引起的,阴气过盛所以得了寒疾,阳气过盛所以得了热疾,总之晋侯的病是由阴阳失衡引起的。由此可见,这个时候,阴阳就已经和协调观念联系在一起了。
老庄学派对先民们遗留下的阴阳思想进一步加以弘扬。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就是说万物俱包含两面性。庄子接着指出,情绪过激的时候,不论是大喜还是大悲,都会损伤体内的阴气和阳气,这二气之间相互侵害就会损伤身体。他对于阴与阳的强调就是为了追求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因为在之后,他还提出了阴阳调和的重要论断:“一清一浊,阴阳调和……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在清浊等对立中以求阴阳的和谐,这种和谐是由交感得到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一过程。
的历史现实和社会现实决定了和谐是阴与阳关系中最突出的一面,这种和谐的关系根植于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国家,我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过程有别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是通过用家庭生产的方式替代集体劳作的方式进入奴隶社会,而我国进入奴隶文明时期的时候,氏族的血缘关系还未完全瓦解,生产力水平也没有显著提高,而且还没有发展出商品经济。所以我国的奴隶社会最发达的还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对于水的依赖性特别强,因为充足适量的灌溉是庄稼收获的重要条件。在日复一日的生产活动和治水活动中,通过观察和比较,我国的先民认识到了阴阳五行对社会人生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思想萌发的前兆。
素材湾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视频等各种资源素材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源:
原文链接:https://www.wkfco.com/zatan/3228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