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我都会看几部国产剧。本来这没什么,但这几年这似乎成了一种难得的事。
在今天,我们会刷微博抖音,看院线片,追网络综艺和美剧,电视机已然不再是必需品。网络和电视的观众之间,年龄、题材和审美趣味相去甚远,建立了难以破解的高墙。
一个侧面的证据是,这几年网络剧和卫视剧的分裂越来越严重。在网络上,主流的是热点IP、流量偶像和架空现实的剧集。相比之下,那些被吐槽的狗血婆妈剧,在衬托之下反而成了现实主义作品。
在主流的文艺讨论里,中老年观众是巨大但又被忽略的一个群体,就好像《爱情的边疆》这样的年代爱情剧。我们只有看数据才发现,在主流舆论不寻常的安静之下,这类剧居然有那么大的观众储备。
《爱情的边疆》的故事不复杂,从1950年代起,北京广播学院的大学生文艺秋,爱上了苏联的功勋播音员维卡。接下来两个人经历了爱情和分离,这里有显性的历史背景,大跃进、中苏交恶、改革开放等等。隐性的一条线则是女主角一路走来,带出了人们爱情观念的变迁。
文艺秋和维卡的爱,与今天我们熟悉的爱情并不相似,它有太浓烈的时代特性。文艺秋爱情的起点,很大一部分是向往和爱戴英雄。这两个人没有深入相处的感情,没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在爱情纠缠的那些年里,他俩甚至无法待在一个城市或者国家。
这种爱情的发生,具有着一种理想主义革命般的狂热,它纯洁而且高尚,有浓烈的道德色彩,具体到现实里就是甘愿牺牲。
维卡是个受害者,战争造成了他身体的残缺,中苏交恶则让他离开爱人,但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在理想主义的时代,他是被塑造的国家的英雄,在今天的观念里,他的英俊、浪漫、深情,在工作上的专注,在生活中的阳光,都让他保持了完美。
你完全可以把《爱情的边疆》,当做电视剧版的《芳华》。电影里是部队文艺兵,电视剧里是播音员,两个故事里都有英雄,也都有英雄在变化时代里的惨败。
在上了点年纪的观众这里,两种情绪在激烈的交锋,一方面创作者和观众都在美化那个英雄时代,它们满是理想、爱情,和改变世界的勇气;另一方面,那些具有反思精神的观众,以及没有包袱的年轻人,无法完全买账,要知道英雄和爱情的失败,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从某种角度说,文艺秋和维卡就是《芳华》里美好的那一面,他们看上去完美但不真实,是理想破灭的时代变迁中,被伤害最深的人。
殷桃扮演的文艺秋,是串起时代的那个人。中老年观众看来,这是一种回忆的重现,戏里的故事和戏外的历史,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交织的。就好像爱情发生的起点,敏感的观众立刻能体会到,这激励的幸福的冲动,底下暗涌着颠覆一切的巨大风险。
问题是,和《芳华》一样的,在中老年观众这里《爱情的边疆》不只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你可以把《芳华》当做冯小刚的“致青春”,美化过去有时候不是为了粉饰,而是一种回忆青春的“想当年”。在《爱情的边疆》里虐惨了的爱情故事,也可以当做一种一以贯之的坚持。这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即便意识到了失败不可避免,仍然不愿改变,为爱牺牲。
我说看电视成了难得的事,《爱情的边疆》也是难得的剧,只有那些从历史里生活过来的观众,才能把狂乱又赤诚的爱情,和自己的青春回忆结合起来。这样的剧会越来越少,最终随着他的观众们一起走远的。
在《爱情的边疆》里,美化历史和煽情虐恋的故事,都形成了一种新现实主义,你说坚持爱情是什么,就是活在回忆里的人,寄托了一种不真实却又很真诚青春理想。
活在回忆里的人,有些观念没有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是《爱情的边疆》的现实,一如那些因为《芳华》老泪纵横的观众。你说什么让他们泪流满面,那是他们失败的青春。
素材湾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视频等各种资源素材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源:
原文链接:https://www.wkfco.com/zatan/3194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