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新月已生飛鳥外,落霞更在夕陽西。”從上面的詩句中可以看出,從古至今,晚霞是文人墨客們歌詠時常采用的意象。晚霞的形成也是有科學道理的。
先說背景:藍天。陽光進入大氣時,波長較長的色光,比如紅光,透射力大,能透過大氣射向地面,而波長較短的紫、藍、青色光,碰到大氣分子、冰晶、水滴等時,很容易發生散射現象。被散射了的紫、藍、青色光布滿天空,就使天空呈現出一片蔚藍。太陽落山的時候,天空并不顯現藍色而是顯現出紅色,而正在下落的太陽也變成暗紅色。由于傍晚太陽落山時是斜射地面,光線照射到地面之前所穿透的大氣厚度要比正午時分厚很多,所以在途中會遇到更多的微粒,使得陽光中的紫色和藍色的色光往四面八方散射開去,僅留下一點點肉眼看得見的橙紅色光線,這些光線波長較長,翻過了中間的各種障礙,進入到人們的視線中。
細心的人還會發現,天穹在落日後的一段時間裏會重新呈現深藍色,這也曾經是科學家們關心的現象。幾個物理學家在50年前揭開了這個謎:導緻黃昏時天空呈現藍色的是一種特别的物質。這種特别的物質在離地球表面20至30公裏的高空處聚集成厚厚的一個層面,叫臭氧層。這種氣體對正在下落的太陽光起到像顔色過濾器那樣的作用:截獲太陽光中的黃色和橙色,卻毫無阻攔地讓藍色的部分通過,所以天空會呈現出深藍色。
素材灣 -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視頻等各種資源素材
你可能感興趣的資源:
原文鏈接:https://www.wkfco.com/zatan/10535.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先
!